住院看病 “打包付费”时代来了
以前看病出院结账时,患者会收到长长的项目清单:输了多少液、开了什么药、用了哪些耗材,每项价格是多少……很多患者看得晕晕乎乎,云里雾里。这个麻烦或许以后能省掉了,以后市民在住院治疗时,按项目付费将逐渐减少,而打包付费将成为新常态。带来这个变化的是一项医改新举措——DRG收付费改革。
DRG收付费到底是啥?
DRG是疾病诊断相关分组(Diagn-osis Related Groups)的缩写。简单来说,DRG收付费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,根据疾病诊断、治疗方式和病人个体特征等情况形成不同的诊断相关组,每一个诊断相关组确定统一付费标准。
DRG收付费会对老百姓就医产生什么影响?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医保中心。
市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切换为DRG收付费,看病就医费用更直观、更清晰。DRG收付费实行“打包价”的收费政策,病人的病情与治疗方法确定后,自己知道大概要花多少钱,个人出多少、医保报销多少,做到心中有数,避免被过度医疗,从而降低就医费用负担。
与以往住院费用清单格式不同,出院时,实施DRG收付费的医院向患者提供本次住院的分类结算清单,将患者的医疗费用以及其他另外收费的耗材、特殊医疗服务、临床用血等分类体现出来,让老百姓看病就医做到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兼顾了患者多层次就医需求。患者按DRG收付费标准实施“打包价”,但又不影响患者某些特殊的医疗需求,仍可自主选择部分医用耗材及医疗服务、超出普通病房标准的床位等。
简单来说,DRG收付费改革后,病人如得了同样的疾病,遇到同样的并发症等情况,按照同样的方式处理,将实行“一口价”打包收费。如果根据传统的按项目收费,某个病人多使用了一个耗材、多服用了一粒药,收费就会不一样。
2021年7月1日,我市首批DRG试点17家医疗机构(含县域7家)进入模拟运行;2022年1月1日市本级10家大型医疗机构启动实际付费。今年7月1日,市本级51家、市辖三县110家医疗机构纳入DRG试点范围,并于9月份进入模拟运行。
明年,市县统筹区将实现DRG收付费医疗机构全覆盖,实现DRG收付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全覆盖。
市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DRG收付费改革,将给医保、医院、医生和患者都带来好处。
对医保基金来说,实行DRG收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的医疗支付方式,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和在实操层面的细节控制,可以做到费用增长幅度和支出可预期、可控制。
对医院来说,DRG收付费作为一个支点,可以促进医院积极进行工资、薪酬方面改革,未来医院增收将不再依赖多开药多做检查多用耗材,而是需要成本管理与提高效率。
对医生来说,DRG收付费挤压药品和耗材上的虚高费用,提高医生的服务技术和劳务收入,在考核标准上,DRG不再关注医生的“创收能力”,而是注重医疗服务质量、安全、学科建设和技术水平。
对病人来说,由于实行了“打包收费”,医院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多开药、多使用耗材的动力,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,反而会积极去控制成本,减少耗材、药品等医疗资源的使用,患者也就少吃“不该吃的药”、少做“不必做的检查”,避免被“过度医疗”。
DRG收付费改革后,患者列入DRG收付费的费用和相应的医保耗材,全额纳入医保费用累计范围,符合原有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支付政策、医疗救助补助政策等待遇不变。
今年以来,市本级10家大型医疗机构启动DRG实际收付费后效果明显。市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1至8月,市本级10家实际付费医疗机构医疗总费用14.11亿元,同比下降8.15%;统筹记账7.88亿元,同比下降11.94%。医疗机构违规行为大幅度减少,违规收费基本消失,检查、诊疗、用药等行为基本规范,有力控制了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增长。(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通讯员 陈阳 李波)